印光大師開示 01
「茅簷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裡吳音相媚好,白髮誰家翁媼?大兒鋤豆溪東,中兒正織雞籠;最喜小兒亡賴,溪頭臥剝蓮蓬。」 辛棄疾筆下的百姓村居和樂之景,是炎黃子孫敬老、愛老、孝老、養老的傳統美德寫照。
推而廣之,更是泱泱華夏自古「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」的浩蕩胸襟。
然而,人生八苦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。
老苦為八苦之一,人人皆有。佛法以智慧燭照生命的真實:「漸漸雞皮鶴髮,看看行步龍鐘。假饒金玉滿堂,難免衰殘老病。任是千般快樂,無常終是到來。唯有徑路修行,但念阿彌陀佛。」
所以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特意指出:「所謂老老,在於以道自淑,養親之志,諭親於道。否則縱能奉養唯謹,不能令親身心究竟安樂,皆不得名為真老吾老。」
在《印光法師文鈔》中,大師留下對老年人的諸多關懷慰問和諄諄叮囑,今略舉一二,值得一讀再讀三讀。
一、老年人如何學佛
1、勸以一心念佛為正行
念佛誦經,以至誠為本,唱讚與否,絕無關係。至於念法華經一卷,甚好。然以身忙及老之人,當宜常念淨土五經,則淨土法門之所以然,悉可略知。
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, 口中念得清楚,耳中聽得清楚。從朝至暮念,從朝至暮聽。比貪多貪快,而含糊不清,功效懸殊也。
《復唐能誠居士書》
老年人固宜一心念佛。看大乘經論,不過明理性,種善根而已。若必欲現生了脫,請如到臨命終, 如墮大水火以求救而念佛。則必可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。否則難保定矣。
《復馬宗道居士書一》
居士以年將半百,身系樊籠,素未參尋知識。倘欲即生了脫,但當專主淨土一門。金剛法華,且先置之度外。待淨土大通,一心已得後,再行研究不晚也。
若此刻便即從事,恐智力不給,得彼失此。一法未精,二利咸失耳。
《復高邵麟居士書四》
禪宗,相宗,密宗,無一宗不好。然以年已半百之人,得仗佛力,能以具縛凡夫即了生死之法,而復致力於其仗自力之法門,雖能助淨業而圓通見解,誠恐心力不及,則以彼為正,以此為稍帶,必至難以得力。
《復李覲丹居士書七》
修行人外功內功皆當修。汝一向多方幫助各善舉,乃外功。一心念佛,乃內功。外功為助行,內功為正行。正助合行,利益甚大。然人至半百,來日無多,固宜偏重內功,少作外功。庶不至被善舉所轉,終至仍在娑婆也。
《複方聖照居士書五》
2、勸深信因仗佛力自己決定得生
亦有愚人,知見狹劣。謂己工夫淺薄,業力深厚,何能即生。不知眾生心性,與佛無二。五逆十惡,將墮地獄,遇善知識,教以念佛。或滿十聲,或止數聲,隨即命終,尚得往生。觀經所說,何可不信。彼尚往生,況吾人雖有罪業,雖少工夫,校彼五逆十惡,十聲數聲,當復高超多多矣。何可自暴自棄,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