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舞雩】0717

 

舞雩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是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樂舞祭祀。《說文》 「雩,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 商代的甲骨文雩字上邊是 「雨」 形,下邊是舞蹈 的人形,會意在以舞祈雨。下邊是「於」 字,「於」 是樂器「竽」的初 文,與雨字組合在一起,既表示用吹奏樂祈雨

 

註: 古文字中有一 字,是室內祭祀的一種形式。 《說文》 「粵,虧也。審慎之詞者。」後藉指南方地區和民族。後與 “雩” 合攏,仍與祭祀有關。至戰國時與小篆 “雩” 分流。






 

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。曰:敢問崇德,脩慝,辨惑。子曰:善哉問。先事後得,非崇德與。

 

舞雩,是魯國雩祭之處,其地有雩壇,有樹木,在曲阜城外一里許,為一風景區,孔子常帶弟子們到此遊覽。

 

樊遲從孔子遊於舞雩之下,雖是遊覽,仍不忘求學,乃問孔子「崇德、脩慝、辨惑」是何意思。

 

崇德等六個字是古語,劉氏正義以為求雨之辭,德慝惑三字合韻。

 

孔子稱讚樊遲問三件事,故曰:「善哉問」,以下即分別解答。

 

「先事後得,非崇德與」,先作事,後始想到所得的報酬,這不就是崇德嗎。崇德,就是增進自己的德行。

 

「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,非脩慝與?」皇本無作毋。攻,改正。其,指自己。自己有惡,立即改正。如曾子: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即是攻其惡。一個認真改惡的人,但見自己之惡太多,自攻之不暇,那有時間攻人,所以說「無攻人之惡」。能如此,便是脩慝。慝字從匿從心,脩慝是修去心中之惡。

 

「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親,非惑與?」惑的種類太多,忿是其中之一。一時忿起,不能自制,忘其自身,及其父母,這就是惑。辨惑,即在忿初起時,考慮後患,而不衝動,免為自身及父母召來災禍,所以皇疏引季氏篇君子有九思「忿思難」解釋此義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國小英語句型40句】

【Sentence Patterns】照樣造句

Monkey King